国学经典读后感刘勰的智慧篇章

刘勰

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其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由于永嘉之乱,其先人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在梁朝中出仕,并担任东宫通事舍人的职务,这一时期,他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与他共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多种说法,其中《梁书·刘勰传》推定生于宋泰始初年左右,卒于梁普通元、二年之间;李庆甲则推定约生于泰始元年左右,卒于梁中大通四年;杨明照推定约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大同四、五年的时间。然而,《文心雕龙》的创作完成时间是公元501-502年之间。

《梁书·刘勰传》记载了他的祖父为“宋司空秀之弟”,但此说法不被后世接受。实际上,刘勰家族并非高门贵族,而是清贫的家庭。在上定林寺期间,他深研佛理,同时也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经过长达五六年的努力,他撰写了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在政治方面,刘勰曾担任多个职务,如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以及车骑仓曹参军等。他与昭明太子萧统关系密切,他们一起讨论古代文献,并选录出名文学总集《文选》,这两者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兴趣,也反映了他们对古典文化认可的一致性。

在思想上,虽然六朝时期儒学与佛教融合,但刘勰作为一个儒家思想者,其指导思想主要以儒学为主。尽管他晚年因失去栋梁材而入道,但他留下的文字仍然体现出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而且,在他的著作中,即便运用到了“般若”这一佛教术语,他基本上依据的是儒家的立场来阐述文学价值和探讨其规律。

除了《文心雕龙》, 刘勰还撰写过许多关于佛教的话题。在林寺期间,他为僧侣所编制墓志铭等文字工作,对当地宗教界产生了影响。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他的作品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只有少数几篇如《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收录在唐初已出版的大型诗歌集)等保留至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