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北宋文学家与中国学术期刊的物品视角
在北宋文学史上,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字是文叔,出生于山东济南历下的名门望族,他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在《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李清照提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说明他父祖辈都曾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倚的门下士。
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他以进士身份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并后来担任郓州教授。由于当时的兼职兼薪制度,他拒绝了郡守所赠予的其他官职,这彰显了他廉洁清正的一面。
在绍圣元年(1094年),章悍为相时,他被召为检讨,但因拒不就职而得罪,被外放至广信军通判。在那里,他表现出了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心态。
绍圣四年(1107年),他升任礼部员外郎。但随着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的情形发展,最终被罢官。他因党籍问题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只能携眷返回明水原籍。
尽管如此,在崇宁五年的大赦令中,一切元祐党人的禁令得到解除,即使如此,李格非仍未获得重用。他晚年的生活和事迹虽然不详,但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思想一直保持着高尚和独立,不屈服于世俗权力。这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洛阳名园记》,这部散文代表作深受后世赞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北宋末期社会风貌及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文献资料显示其作品如《礼记精义》、《史传辨志》等均已佚失,只有少数篇章如《洛阳名园记》流传至今。此外,还有一些断简残篇,如《廉先生序》(见齐鲁书社出版中国孔子基金会《儒家石头上的文献——曲阜碑文录》)、以及一些零散文字记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去探索这个才华横溢但命运坎坷的人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