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1637年在那片繁星的天际永远地逝去。他的生命跨越了两代人的时光,他的艺术则是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兼理论家的典范。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被后人尊称为“董华亭”。他不仅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政治上的高官,在仕途上取得了礼部尚书和太子太保等显赫职位,并以文敏之谥归于天下。
董其昌的人生观念与艺术风格紧密相连,他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他将颜真卿的率真韵味融入楷书中,同时在草书方面,则吸取了怀素和米芾之精髓,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他的行书古淡潇洒,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流水般自然的情趣;而他的楷書則帶有濃厚的歷史氣息,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對傳統藝術深厚敬意。
他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为“明末四大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谈论绘画时,他倡导一种禅理化解派别,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对南宗抱有浓厚情感,为文人正脉所自认。这份信条至今仍被后人奉为圭臬。
董其昌留下的作品丰富多彩,其中《云山小隐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遥山泼翠图》轴则藏于上海博物馆等地。此外,还有一批珍贵的手迹,如《论画册》、《唐人诗卷》、《琵琶行诗卷》、《前后赤壁赋册》,其中《前后赤壁赋》的纸本墨迹尤受推崇。它采用行书方式,以101行文字展现,每一行字数各异,共15幅,每幅长27.4厘米,宽18.8厘米,被收录进《石渠宝笈初编》,现在已经载入《故宫书画录》的第三卷,并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董其昌独特的一面。他以李邕作为基调,使得雄强不失淡雅;借用米南宫来塑造气势,却又略去变化,以简约体现个性特色。而他的结体宽绰,不强作恢弘,便如颜真卿布白;笔势潇洒随意,又似米芾奇宕潇散,有着新致之处,但并不沦陷于常规,而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实践,这便是董氏所谓“始终如一”的精神象征,也是他能够超越时代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 河北教育考试院 、 教育平台 、 江西教育考试院 、 教育部 、 国家中小学教育智慧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