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踏上演艺之路,其心仪的黄桂秋先生不仅为其开启了艺术世界的大门,更是他深受敬仰的师傅。1956年,他正式成为黄先生的学生,在22年的追随中,悉心学习黄派艺术,不仅精通了老师传授的一切绝技,还得到了黄派艺术的真传。在朱永康看来,作为一个男演员,即便在旦角戏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他的音色与这一行当天生相配。他坚信:“专业和票友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只有男旦才能真正地唱好黄派戏,因为他们的声音宽广而又明亮。”
朱永康所尊敬的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者,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朱永康曾多次亲眼见证老师在家中拉胡琴吊嗓子的场景,同时,他也努力学习写作,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著名作品如《黄桂秋舞台艺术》等,以详尽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1989年3月完成了关于老师生平的小说《黄桂秋老师和他的黄派艺术》,并于1996年8月与毕谷云合作,再发表了《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这两部作品,这些都是对京剧旦角黃、徐兩大派系发展史的一次全面回顾。
业余时间里,朱永康仍然热衷于票友活动,他以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那些经典剧目,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这些角色各具特色,每一次上场都让人耳目一新。而即使是在晚年,他依旧能够以一种特别的心情来呈现那段二 黄腔中的高潮部分,那种“嗲嗲”的旋律、那种“甜甜”的声音、那种“娇娇”的气息以及那种“脆脆”的韵味,都无可挑剔地体现出了他对原创精神的一种致敬。
据说,在过去,当时期流行的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演出之前要喝酒,这样可以让声音更加醇厚。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朱永康走上舞台前,都会喝几口酒,以此来激发自己内心最纯净的情感,与观众共享那个特殊瞬间。
除了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有着非凡成就,尤其是在完成了《春秋配》、《别宫祭江》的谱曲后,便展现了一颗对于京剧音乐创新探索的心灵追求。在1993年的某个决定性时刻,他跨越重洋前往美国,与当地学者共同探讨,并将这个美丽国家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不久之后,一场由他主导的小型票友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其中包括麒派名剧《斩经堂》的表演。此时扮演吴汉之妻王兰英一角的大她,使她的表现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而她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一代宗师——香港著名女武侠林黛玉——林黛玉小姐所说的,“只有真的才是最好的”,这种类型化行为虽然简单却充满力量,让观众们为之动容。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 、 中国教育考试网官网 、 继续教育 、 浙江教育考试院 、 家庭教育指导师报考条件及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