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褒姒(bāosì),《史记》中被称作“襃姒”,她的名字不详,出生于姒姓的褒国。根据传说,她的母亲是一位宫女,被发现后被迫将她扔进河里,幸运地被一对卖弓箭和箭袋的人收养,在陕西省汉中的一个名叫褒国的地方长大。
公元前779年,当周幽王征服了褒国时,他被这个美丽无比的大美女所吸引,并立为妃子。她以其倾城之貌在周宫中宠冠众人,不久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伯服。周幽王对她宠爱有加,以至于废去了先前的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将伯服立为太子。
然而,这位美女因过度习惯宫廷生活而心怀忧愁,加上养父因太子的杀害而死去,她变得极少露笑容。一旦偶尔露出笑容,那种艳丽迷人的笑容让周幽王愿意重赏千金,只要能诱发她一次微笑。虢国石父便献上了一个奇计——“烽火戏诸侯”。他们一起游览骊山,一起燃起烽火,擂鼓声响起,让各路诸侯闻讯而来,却又发现一切都只是虚惊一场。这一连串的情景让她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颜,而这份笑容也成为了整个国家失信于外界的原因之一。
最终,在公元前771年,当犬戎兵临城下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由于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其他诸侯已经失去了信任,没有再次出兵救援,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以及许多传说中的命运悲剧发生给了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这样描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便是天下的百姓再也没有欢乐可言。”这说明,由于她的独特性格以及与周幽王之间的情感纠葛,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唐代诗人胡曾更是用诗歌表达了这种情感:“恃宠娇多得自由,一朝轻狂忘家园。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关于这一段历史与人物故事的丰富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古代政治、文化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