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重纸笔杨永健

杨永健书法艺术

在2004年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作品集》,这是杨永健亲手寄来的。翻阅这本精美的册子,感受着他那沉稳而生动的笔触,点画之间流露出一种深远的韵味,这一刻,那种淋漓洒落的美感就像印记一样留在了我的心头。

杨永健,出生于1948年,是浙江海盐人,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还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以及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常务理事之一。他是一位国家高级美术师,也是兼职画师,并且曾入选多次重要展览,如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书法展等,并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

除了创作优秀作品,杨永健也致力于推广和教育方面,他著有多部关于书法技巧的小册子,如《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书结构》、《怎样写行書》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对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态度。他的作品既守护着古代文化,又不断探索新风貌,从中体现出了他对智慧取舍的一种审慎。

从楷体到行草,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楷体以晋唐为主,融合北碑之精华;行草则使转纵横显得自然随意,却透露着独特匠心。这一切都是经过长时间苦练后的成果。在点画运作、结构布局以及情趣谋篇三个方面,他都付出了大量努力。

虽然我没有目睹过他挥毫的情景,但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当他执笔时,全身力量都投入到了每一次抒发中,就如同“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所要求的一般。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到:“神采为上”,强调了审美价值,而“形质次之”则指的是形象质量,其实真正卓越的是能够将两者完美结合。这正是杨永肯在其作品中的追求:既重视字形,也注重精神内涵,让每个字充满生命力,不单纯漂浮,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作为上海市bookfa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无疑工作繁忙。但即便如此,在忙碌中寻找宁静空间也是他的习惯。这份坚持,不仅表现在工作上,也体现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上,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智慧。(附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