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黄梅戏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黄梅戏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庐剧,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黄梅戏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黄梅戏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黄梅戏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黄梅戏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庐剧。但庐剧音乐与黄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個笨辦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师上課時,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學得還快,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又难的。苦是苦在熬人,不断地投入自己的热情和汗水;难则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人太少,而且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那種生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堅持下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正因為如此,也讓那些熱愛這份工作的人更加珍惜每一個機會,每一次創作。
谈起安徽的黃梅戲,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及,他就是创作了《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的著名作曲家徐代泉。他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并且现在还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的一生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丰富多彩,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无论是在教学、创作还是研究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一笔勾勒。这位老先生65岁高龄仍旧活跃于文化舞台,为后来的青年一辈树立榜样,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门古老而美妙的声音艺术——金色旋律中的传统之声——黃梅戲歌谣。
通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当时条件艰难,但对于追求美好事业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有信念,有坚持,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从零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会这样评价:虽然时代变迁迅速,但真正的心灵交流,比如通过文学作品或音乐表达,是永恒不变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深植于人类的心灵深处,它们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将人们连接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像徐代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给予最真挚最敬意,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努力终将见报,他们用生命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璀璨夺目的光辉历史篇章。
徐代泉的话语仿佛回响在耳边,“我毕生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项:教学、创作和研究。我始终秉承着严谨与创新相结合的大原则,不仅致力于培养新一批优秀人才,还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使 黄 梅 戏 的 音 乐 更 加 多 元 和 丰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而我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渴望那些简单纯粹的情感交流,那些温暖触动人的声音,那些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本质意义的声音。而对于像徐代泉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们用生命体现出一种精神状态,即使退休也无法完全停止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
最后,我想问你,你是否愿意加入这场寻找真实自我价值实现者的冒险?是否愿意踏上那个充满未知挑战但又那么迷人的道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继续你的旅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过那条风雨兼程的小路,看看究竟有多少惊喜等待我们的发现。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