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在测绘与遥感领域卓越的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不仅荣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称号,还被授予了“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殊荣。在接受这份荣誉时,李德仁提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回顾自己的学术旅程,李德仁于1957年考入大学学习测绘,并在1963年毕业后投身工作。直到1978年政策放宽,他开始攻读研究生学位,并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前往德国深造。在短短一年内完成博士论文,他解决了一项长期困扰世界测量学界的问题——误差可区分性。
博士毕业后,李德仁返回祖国,在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其他先进测绘技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创立的“李德仁方法”,即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大创新成就。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天赋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老师和学生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群。
对于他来说,有两位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之卓教授,这位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李德仁进行了免试录取,并鼓励他去德国深造;阿克曼教授,这位来自德国的导师,对李德仁说出了令他铭记一生的话,如关于交叉融合和向学生不断学习等思想。
除了尊重、支持学生外,李 德仁还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更多智慧,比如如何做到学科前沿。他回忆说,在阿克曼面前的日子里,那名教授鼓励自主性和发现潜能,而当回到国内时,却又建议不要拘泥传统模式,而是要把学生直接带到前沿工作。一路走来,无论是在国家需求还是学科前沿上,都有着无数青年才俊追随在其之后,他们成为了科学接力的新一代。而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它们正是接力火箭点燃希望之光的一部分。
标签: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以及代表作 、 世界公认的思想家 、 关于名人的故事200字 、 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 、 历史文化名人有华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