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威侯:领导合纵连横的韩国君主——从申不害到宜阳之战
在战国时期,韩国迎来了变法派的兴起。公元前337年,韩宣惠王即位,他是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在他的父亲、前任君主韩武逝世后,韩康继承了皇位。此时中原诸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前326年,魏齐联军击败赵军,并占领了平邑、新城。这一胜利使得赵国感到威胁,他们便联合了韩国发动进攻,但最终被魏军打败。在这场战争中,魏军活捉了将领韓舉,这极大地削弱了赵和韓两家的实力。
为了对抗秦国的崛起,一些诸侯开始采取措施。公元前325年五月,在巫沙与韓康会面并相互承认对方为王,这标志着“五國相王”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各方试图通过联盟来抵御秦国的扩张。
然而,这种策略并不奏效。随后的几年里,秦队不断侵扰边境,最终攻破了鄢城(今陕西省渭滨区)。为了报复这一失利,“五國”联合起来进攻秦,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出合纵连横策略在当时国际政治中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在这种背景下,公仲侈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通过向秦求和,以一座名城作为交换条件,并准备好兵器,与秦军共同南征楚国。他认为这是“用一失二得”的策略,而韓宣惠王同意了这一方案。但这次行动是否能成功,则依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