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或罗浮偫鹤山人,是一位在清末民初具有重要影响的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的家族虽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气息。
郑观应自幼聪明好学,在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时,他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习了英文,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还参与了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如公正轮船公司,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观应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远见。在同治七年(1868年),他创办了太古轮船公司,并且与其他商人一起投资入股于轮船招商局。此外,他还参与了一系列实业项目,如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光绪三年(1877年),郑观应与其他慈善家共同创办筹赈公所,以帮助灾区居民。同年的《易言》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内政改革和国富强兵的问题,这些想法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及组织翻译西方关于国富强兵的书籍,使之传播于天下。他也提出保护性关税政策以及君主立宪制,这些都是当时激进而又有远见的政治主张。
光绪九年(1883年),李鸿章委任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在这一职位上,郑观应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营业额,还使得股票市值大幅增加。此外,在中法战争期间,他被派往越南进行侦察,并提出决战法国舰队建议,但最终没有实现。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织布局案件中的挪用行为以及太古公司追赔案件中的亏欠义务,最终导致了郑观应的心力交瘁。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致力于各种事业直至晚年的去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