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温馨的童年时光里,杨蒲生常被他的舅父带到剧场,那些充满魔力的夜晚成为了他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京剧的热爱更加坚定,不仅是因为那些精彩绝伦的表演,更因为那些背后的人物和故事。
杨蒲生的青春岁月与中戏校学生们交织在一起,每当周日白天,他都会穿梭于大众剧场,欣赏他们无懈可击的实习演出。每一场戏都让他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每一位演员都以他们独特的声音向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他不仅是一名观众,更是一位记录者,用自己的笔和纸来珍藏每一次见证。在他的视角下,每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都有其鲜明的情感线索。
对于刘秀荣那32次扮演潘金莲,以及刘长瑜第一次实习演出的回忆,杨蒲生总能指出其中的一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贬低这些经历,而是在用事实去丰富我们的历史记忆。他拥有的资料不仅完整得像一个宝库,而且还能够纠正过往人们对某些事件的误解。这份珍贵的资料甚至连中戏档案库也无法比拟。
2001年,当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临近之际,杨蒲生将这份宝贵资料无偿赠送给了学校,以此作为对京剧事业的一种致敬。在这个特别的时候,全院师生齐聚一堂,为杨蒲生的这一壮举表示了最高层次的赞扬。而后,这份资料被整理出版成了《回首当年》,成为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灵史诗,让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去感受到那个年代京剧界所发生的事情。
2012年的春天,当初夏阳渐暖之际,杨蒲生再次打开了时间的大门,将自1951年至1966年的自己在剧场看各大院团演出的戏单,再次无偿赠送给首都图书馆。这一次,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了解并且传承这些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事迹。经过精心挑选,从中图书馆出版了一本名为《菊苑留痕》的巨册,它们记录了那么多曾经闪耀过但又沉默下去的小小传奇,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封中的英雄人物。
除了撰写《老三届与园丁》这部著作,与穆守荫合作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戏校前几届学生以及他们老师们轶事外,他们还以“苏武”为笔名,在各种知名媒体发表文章,如同一股清风拂过整个行业,使人感到振奋又温暖。而“苏武”的名字,其实源于一种巧合——他们姓氏中的“穆”、“杨”,听起来就像是“牧羊”,所以取名为“苏武”,这样的命运安排使得他们成为了一代先驱,一直关注并推动着京津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界发展壮大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