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曹松,字梦徵,以诗人自居。出生于唐代晚期的安徽桐城(或潜山),早年避乱曾在洪都西山栖息。后来依附建州刺史李频,但随着李频之死,我再次流落江湖,无所归宿。在光化四年的进士考试中,我凭借70岁以上的资历得以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一职,最终因病去世。
我的诗风倾向于五言律诗,字句精炼,取境幽深,有点接近贾岛,但并未流于怪僻。我擅长表达老者的叹息、旅途中的思念和离别情怀,对社会问题的描绘不多。但《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传唱至今,这反映了我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晚唐时代,我也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五老榜”之一的人物身份。然而关于我的籍贯,有时被误认为是桐城人,有时则说是我潜山人的。这可能源于当时两地之间通婚交嫁的情形,而现在这种争议更为激烈,因为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地理位置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
至于我的生卒年代,也存在不确定性,《新编唐诗三百首》中提到其生卒年为不详。而据《桐城县志》的记载,大约生活在公元830—903年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变迁的时代,不利于文人的发展。我虽然手无缚鸡,却只能在战争间隙奔波寻找避难之地,“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活让我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很多作品中,我倾注了留异乡心情的一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