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虔——秦孝公兄长,秦惠文王嬴驷之傅,出身于秦献公庶子。《史记》中并未专门记载其事迹,但在商鞅列传中有所提及。小说大秦帝国中的形象是作者虚构的。
太子事件
民众对初期的令行感到不便,因此太子犯法。卫鞅认为,是因为上层违反了法律,因此要将法律施加到太子身上。最终,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黥刑,并处罚他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整个国家都遵循了新令,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导致人民非常满意,不再盗窃或作乱,家境富裕、人口充足。这也体现了民众勇于公共战争但害怕私人斗争,使得乡村和谐治安。此后,无人再敢质疑新的政策。
因此,在太子的违法行为中,没有记录说赢虔遭受劓刑。
劓刑事件
之后,商鞅被任命为大良造,他率兵围攻魏国的安邑城,最终成功降服。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参与规划咸阳宫庭,而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同时合并小型乡镇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并设立令、丞等官员共计三十一个县。他还重新分配田地开辟道路封疆界,以及调整赋税制度以确保平等。他实施这些改革四年后,由于犯规约,被剜去鼻孔(劓刑)。五年后,当时的人们变得富强,有食物供奉给孝公而且诸侯纷纷进贡礼物。
然而,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赢虔遭受劓刑是在商鞅任职第七年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详细说明他为什么会触犯其他的秦法。
闭门不出
赵良曾经对商鞅说:“五羖大夫(指商鞅)虽然起自荆州,但因缪公之德而被举重用,一开始生活困顿,被迫依靠客人的粥吃,现在却位高权重。但您现在却只顾个人利益,不从根本解决问题,您的心志与往昔相比有何不同?”这段话提到了赢虔已经闭门八年没出来的情况。
诬告谋反
五月的时候,孝公去世,其弟立为新君。在此期间,有人诬告商鞅谋反,便派官吏捕捉他。但是商鞅逃到了关外,只想找一个地方暂避风雨,却发现客人们并不认识他,说:“根据您的法律,如果无证据就不能坐牢。” 商鞅叹息道:“看来我的法律也有如此弊端!”然后离开前往魏国。但是魏国的人们因为之前的事故而怨恨他,所以也不接受他,最终只能返回秦国。当回到秦国后,与其同伴聚集起来发动军事行动北伐郑国。不久,他带领部队南下攻击自己的故土,即被称为“复入”的地区,但是最终还是在郑地的一处名叫黾池的地方被杀害。而他的尸体被车裂示众,以此警告世人不要效仿他的叛逆行为,并且彻底毁灭了他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