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英才赖心辉守卫前线

赖心辉,字德祥,一名大炮,四川人。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三台县鲁班乡,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幼年时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后来在岳父的推荐下进入曾伯和门下学习。曾伯和是云南候补道台,以学问与品行著称,是李思栋的弟子。

1907年,曾伯和出任云南省老鸦滩百货厘金局长,将赖心辉带至云南。在那里,赖心辉更加勤奋地学习,并且结识了同样来自四川的刘存厚。1911年的武昌起义中,他们一起参与了重九起义,并随刘存厚入川支援四川起义军。

1912年春节期间,刘存厚在成都成立了第四镇,而赖心辉则担任炮兵标统。在接下来的护国战争中,他因勇猛善战而被提升为炮兵第二团团长。此后,他继续追随刘存厚,在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被誉为“大炮”。

1920年代初期,当唐继尧发动靖国战争时,赖心辉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重要作用。他帮助熊克武部将汉中的敌军包围并打退,但不久之后,由于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追求,最终脱离了熊克武的一方独立成为一股力量。

1923年的春天,当邓锡侯、陈国栋等势力威胁成都时,赖心辉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他成功解除了成都之围,但不久之后,就因为熊克武提拔但懋辛而感到不满,最终退出战场。这段时间里,他从一个关键人物迅速跌落到了边缘。

然而,在1925年当杨森发动统一之战攻打他时,即便支持不足、各路军阀观望,不过他仍旧通过电报向刘湘等人发出感慨:“衮衮诸公,大才盘盘,我若无援,使我上吊。”最终,由于缺乏外界援助与支持,被迫辞职,从此开始了一段艰难的人生旅程。

1942年的某个寒冷冬日,在绝望与贫困中病逝。而这位曾经以勇猛闻名遐迩的大将,却留下的只有几张空头支票作为遗产,与他的名字并肩作伴的是那份永恒的历史记忆——“赖大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