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朱元璋建立的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成立于1368年,至1644年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推翻。明朝分为两大部分: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北方后所称的“大明”,以及南宋灭亡后所称的“大齐”、“大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建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是江苏省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他在农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因家境贫穷而流离失所。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得到了地方军阀张士诚的支持,并迅速崛起成为领导者。经过一系列战争与政变,最终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定都南京,即今天的大兴安岭地区的一座城池——应天府。
有哪些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以确保国家机器运转。
户部计数: 明代实行户部计数,即将全国人口进行详细登记,每户每人都有固定的税赋负担,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财政收入。
科举制度: 明代延续了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作为选官之路,对于儒学教育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文字狱: 明代由于重视文字治国,有许多关于书籍内容和言论问题出现文字狱,这种现象限制了思想自由。
谁是主要人物?
朱元璋: 是明初开国皇帝,因其改革措施如整顿官僚体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严厉的法律政策等,被誉为“开国之君”。然而,他也因为残酷无情和专横暴戾而遭到批评,如著名的事例之一就是他下令杀死所有曾经拥立过他的将领。
郑和七次远征西洋: 在永乐四年的14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十八年的1423年结束。这是一系列由郑和亲率的大型海上贸易使团,他们航行至非洲东岸及印度洋诸岛,不仅拓展了中国对外关系,也扩大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念。
它走向何去何从?
尽管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时间发展,清除异己的手段愈发残酷,而对于内忧外患的问题则采取了一些不成功或失败的策略。最终,在1644年的清兵入关事件之后,由于内部腐败与混乱,以及外敌侵扰,加上农民起义军队逐渐壮大的压力,最终导致整个帝国陷入崩溃状态,从而被李自成领导下的农民起义推翻。这标志着封建社会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为新时代做出了准备。
标签: 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 中国国学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 国学起名 、 国学经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