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前任会长陈撄宁在自然主题下的中国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

陈撄宁,1880年出生于安徽怀宁,是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之一。他的原名是元善、志祥,字子修,号撄宁子,道号圆顿子。从小,他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学习的品质。在家中接受传统儒学教育后,他开始阅读各类书籍,并对仙道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撄宁曾在清光绪六年的时期考中秀才,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取得功名。他决心深入研究仙道养生之术,并在家中自行试验丹法。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恢复了健康,还得到了许多丹法口诀。此后,他又考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学习,但由于痨疾的复发而不得不辍学。

1908年起,陈撄宁四处求师,以求了解更多关于养生的方法。他在上海白云观找到了大量《道藏》经书,这些经书成为了他研究丹道理论和实践修炼的重要资料。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他不断地研读这些经书,并将所学用于自己的修炼,从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1912至1914年间,陈撄宁住在姊丈乔种珊家的期间,对《道藏》的研究更为深入。他还到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学习佛经,为的是有系统地比较不同宗教中的养生理念。随后,在北京期间,他也寻访过几位高僧,以进一步扩大他的知识面。

1916年,与西医师吴彝珠结婚并开设诊所行医。这一时期,也是他倡导“仙学”的关键阶段。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撰写文章,并通过《扬善半月刊》等媒体来推广他的观点。这份刊物很快便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

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者进入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但这并没有阻止陈撄宁继续他的工作。1941年夏天,该刊再次因战乱停止出版。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有着无数挑战摆在面前,但陈撄寧始终坚持其信仰,并努力将其传授给世人。

1953年,当局邀请 陈 播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而1956年的秋天,当中国成立第一批地方性宗教组织——中国道协会时,尽管他已经77岁,但是因为其影响力巨大,被选为筹备委员之一。当选为第一届副会长兼秘书长之后,其贡献更加显著。1961年的春天,当选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后,其领导下的中国道协工作得到了显著提升。

直到1969年的5月25日,享嵩寿89岁的 陈 播因病去世。而在此之前,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既包括医学实践与神秘主义探索——都留下了丰富的人生回忆和思想遗产,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不过,这些记载并未完全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人物画像,我们仍需借助历史文献、档案记录以及亲友述说,以及其他非正式来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及其卓越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