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称,共同主编《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吴越国的钱镠任职期间,因避乱迁居至会稽(今绍兴),后来定居于义乌的凤林乡。随着子孙增加,所居之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代,便在义乌县城内生活。
王袆的祖父,名为王炎泽,字威仲,以其致力于经籍研究和朱子的理学著称。他曾担任东阳、常山教谕,并成为石峡书院山长。在当时,他以善教闻名,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字怀璞,以高洁之性研习经史,是婺州路儒学训导,也曾担任常山教谕。他生有三个儿子: 王裕、王补和中间的王袆。宋濂在《送王子充字序》中解释说,“袆”即古代指蔽膝,即围裙,最早用兽皮制成后来改用布帛制作,这样取名是为了保存古风。
黄溍对待他并不平等,将他视作师友,而非师傅,他们之间书信往来互相尊称为先生。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需要向黄溍请托撰写文章,都直接找上门求助于王 袆。这使得他的文才更加受到重视,与同窗宋濂齐名。
至正八年(1348年),元顺帝时期,国政弊端严重民俗衰微,使得他忧心忡忡。他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取土用兵等多方面提出变革建议。这篇文章精辟入情,内容丰富详尽,为数七八千言。在这之后,他北上的大都(今北京)上呈朝廷。
标签: 国学讲座 、 全国学联以什么为指导思想 、 中国学术期刊 、 国学经典读后感 、 幼儿园国学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