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的吴越国任职,他因避战乱而迁居至会稽(今绍兴),后来定居于义乌的凤林乡。随着子孙增加,这片土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天的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直到王袆的祖父时期,家族已经在义乌县城内定居。
王袆的祖父,名为威仲,是一位致力于经籍研究的人士,他深研朱子的理学,并曾担任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他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著称,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怀璞对经史有浓厚兴趣,也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他生有三个儿子:裕、袆、补,其中 袆是家中的长子。
宋濂在《送王子充字序》中提到,“袆”这个名字源自古代的一个词汇,即指围裙,最早用兽皮制作,后来改用布帛取名,以示保留传统之道。
黄溍认为不能将他看作普通人,而是视他同门相待,以此表明两人之间的情谊非同小可。在书信往来中,他们互相尊呼为“先生”。
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知道了王袆受命撰写文章,无论寻求黄溍帮助还是其他事项,都直接向他求助,因为他的作品无不令人欣赏,如珍宝一般。因此,王袆文名日益远扬,与宋濂齐名成为文学界的一大盛事。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在见证了国家政治腐败和民风衰败之后,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他撰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变革建议。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有关朝政改革的见解独到,不仅文字流畅,而且内容详尽,一共达到了七八千言。此文北上京城大都(今北京)呈交朝廷。
标签: 全国学生营养日 、 什么是国学 、 国学堂 、 第八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 、 国学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