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同编纂《元史》
王袆的祖先王彦超,在五代时期吴越国钱镠任职期间,因避乱迁居至会稽(今绍兴),后来定居于义乌的凤林乡。随着子孙多了,所居之地便被称为“王村”,现位于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代,就已经在义乌县城内生活。
王袆的祖父,名为威仲,他致力于学习经籍,以朱子理学为主。他曾担任过东阳、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被尊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王良玉字怀璞,是个性情高洁的人,对历史和文献有深入研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 王良玉育有三个儿子:裕、袆、补,其中 袆是家中的三弟。
宋濂在《送子充序》中提到,“蔽膝”即古代围裙,最早用兽皮制作,后来改用布帛,这样取名“蔽”是为了保存古风。
黄溍对待王袆不仅师徒关系,更像同道相处,他们书信往来都以“先生”相互称呼。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于王袆受命撰写文章的一种认可。当有人需要求助于黄溍时,他们通常直接找寻于已撰写好的文章,而这些作品被视如珍宝,不胜欢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名日益远扬,与同门宋濂齐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面对国家衰败及民众困苦之事,心中油然而生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他撰写了一篇宏大的文章。在这篇长达七八千言的大作中,他详细阐述了天下大势,并提出变革朝政选将择相建官治民取土用兵等方面独到的见解。此文北上京城大都呈交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