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但考进士不中。此后,他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并以其古文作品受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推重,为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在北洋军人的支持下,在北京创办了“苍霞精舍”,这是一所专注于传授古典文学和哲学的学校,其教育理念深受桐城派影响。他还参与翻译了许多西方小说,如《茶花女》、《迦因小传》,这些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纾的思想变化较为复杂。在戊戌维新前,他主张改革和爱国,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如《闽中新乐府》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在之后,他逐渐转向保守,对五四运动中的白话文革起到了反对的声音。

林纾在学术上崇尚程朱理学,但同时也批评宋儒的虚伪性。他认为学习古代文学应知变通,不仅要懂得“入”即模仿,更要有“出”即创新之才。他提倡以左宗棠、马相伯、班固等人的文章为榜样,而非单一地追求桐城派的风格。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中以《畏庐诗存》最为著名。这部作品删去了他早年的《闽中新乐府》,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在京期间,与吴汝纶讨论史记使用心法,也获得吴先生首肯。这表明林纾不仅是语言上的高手,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研究者,是一位多面手的人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