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TIEXUE的权威之声

林纾简介: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早年受薛锡极影响,对欧阳修文及杜甫诗有所专研。后来,他在私塾旁听,并在同里李宗言家中阅读了三四万余卷书籍。他的学问渊博,有狂生的称号。

林纾曾于光绪八年举人,但未能考进士。在北京任教时,他推崇桐城派古文,被认为是桐城派大师吴汝纶的得意门生之一。在辛亥革命之后,他创办了“苍霞精舍”,即今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他以意译外国名家的小说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林纾对待翻译持有谨慎态度,在母亲去世后,由于朋友们的劝说才开始涉足翻译工作。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茶花女》和《迦因小传》等。此外,他还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了一百多部西洋小说的翻译,这些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化,为开阔国人的视野做出了贡献。

思想变化:

在戊戌维新之前,林纾积极倡导变革,与友人讨论新政,并创作了反映改革精神的小诗,如《村先生》、《兴女学》等。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转向保守思潮,与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相对立。

学术主张: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同时批判宋儒之虚伪性。他主张学习左、庄、班、马韩柳欧曾之文,而非仅限于桐城派古文。他认为学习古文应知变化,即“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作品介绍:

林纾留下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畏庐诗存》,其中删去了他早年的《闽中新乐府》。他自称吾诗七律专学东坡(苏轼)、简斋(陈与义);七绝则学白石(姜夔)、石田(沈周),参以荆公(王安石);五古则学韩愈。这表明他对自己所作古文充满自信,并且不满康有为仅赞其翻译不提及其古文之佳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