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田里37℃的高温、60%的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新技术试验和示范工作的心情好转。“这是对太阳的一种尊重。”他诙谐道。
作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近年来,与仲乃琴合作,他们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有力推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如今他们正在更广泛农作物如甘蔗等上开始新技术试验和示范。
作物变换产品配方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你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与耕作模式?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很多人心中都是疑虑。不过,在河池市已进行四年的试验,那些敢于尝试使用新技术种植甘蔗数十亩土地上的结果喜人。在绿油油甘蔗之间看着湛蓝天空,看着茎高茎粗成果,比吃过甜美食还满足心情,即使身体疲惫,但这份成就感让一切都值得一往无前!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地头 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地头,这是来自于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在1953年成立至今,有70年的历史自应用真菌研究所(即今日所)成立起,该所一直驻守 田间,为解决作物种植问题而努力。当时,一些20岁左右的人类向農民宣讲普及病害知识并建成了全国第一家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选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抗病植物品种。这一精神正由新的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们发扬光大,而这些人的生活环境则完全不同于过去——他们出生在城市,是独生子女,但依然能吃苦耐劳,就像今天站在21世纪的大观察台上的那些勇敢者一样,他们没有退缩,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梦想,让每一次挑战都成为一种成长机会。而对于农业 微生物学领域来说,每一个成功案例都将为人们提供宝贵经验,让更多人信仰这一道路,即使面对困难与挑战,也能够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见证创新带来的变化,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利益,为社会贡献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深入探索,使我们的发现更加具体,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大的改变。
标签: 好声音史上最尴尬的冠军 、 《沧海一声笑》国语 、 歌手2021为什么不做了 、 女歌手大全名单 、 我是歌手一到八季名单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