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里耕作种下希望的种子在科研的田埂上耕耘不断探索未知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在田间的汗水与甘蔗甜蜜交织——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的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他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高级工程师,赵盼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工作。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每当他们想解决农业问题,都会亲自到田间地头去探索,看看作物长势如何,以及土壤状况如何。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方式。

近年来,赵盼跟随仲乃琴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新技术,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提供有效方案。在甘蔗等多种农作物上,他们试验推广了一套新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这项工作并不容易。要确保技术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农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地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测试和调整。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必须经常驻扎在前线,与农民一起解决问题,不仅要面对恶劣天气,还要承受体力的极限考验。但对于像赵盼这样热爱农业科学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以克服的事项。

通过与农民紧密合作并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科学家们得知当前许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施肥,而这些方法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他们致力于开发一种更加环保、高效且经济可行的替代方案,以此来帮助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经成功转让或许可给多个企业使用,他们开发出的功能菌肥产品已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对提升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一群愿意将实验室搬进田间,在泥土里寻找答案的小伙伴们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

在这个夏季,即将迎来最后两年的项目评估阶段,大型科技扶助活动正在逐步展开。尽管挑战仍旧存在,但所有参与者都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甜蜜之果——让更多人享受到健康又美味的地瓜和甘蔗。不远处,那片金黄色的甘蔗茂盛成荆,是未来的一抹光芒,也是未来的希望。在这里,每一颗汗珠滴落的声音,都预示着更好的明天即将到来。而站在这一切背后的,是那些不畏艰辛,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小小英雄们。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份无私奉献的情感,无声地诉说着:只有下到了泥巴手里的土地上,我们才真的开始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手工艺匠精神;只有走进每一个偏远乡镇,让我们的脚步踏实在地触碰每一寸土地,我们才真正成为那个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向前迈进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