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嫦娥五号任务的参研人员

时间回到2015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在办公区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的,并努力使尚不可测的成为可测。这是测量学先驱伽利略的名言,也是于起峰多年来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的目标。

月球上光照复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传统的摄像测量方法在月面难以适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已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尚无使用摄像測算法技术的情况,他们只能从头开始。既然硬件条件不可更改,那就对算法进行提升。迭代算法需要实验验证,那一年团队成员往北京跑了50多次,对系统调试和优化,在月面模拟环境实验中不断摸索实践。

学生们带着问题从北京回来,与于起峰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套算法趋向成熟。但于起峰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他要精益求精。在2017年的某个时候,他把团队成员叫到一起,不料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要求:已有的算法并不稳定,要推翻以往方案,全新重来。他要利用嫦娥五号自身结构特征完成措施这一考验,是使不可变为可变的一个挑战。

接下这个任务后,每当夜幕降临,一群身穿白大褂的人员便聚集在实验室里,无休止地投入到计算机屏幕前,从凌晨深夜持续至午夜,再继续到第二天早晨。此时此刻,他们正是在为这场探险而战斗,为这场冒险而奋斗。而就在昨晚,他们终于成功实现了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点突破,让世界震惊又赞叹不已。

12月2日22时许,即将完成最后一步工作的时候,一阵紧张的情绪席卷整个指挥显示大厅。当指示灯亮起来,一声长啸响彻全场:“成功!”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知道,此刻最紧张的一关才刚刚开始,因为还剩下最后一个步骤——回收返回器,而这可是个巨大的挑战!

罗亚中曾经说过,“我太激动了,这一天我们盼了快十年,我们的地表登陆系统动力学理论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得到应用。”现在,他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厅里,用充满自豪与喜悦情绪的声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天,我看到自己几十年的付出,都被证实。”

随着时间流逝,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它证明了一种信念:如果你坚持下去,你就会看到希望。如果你勇敢前行,你就会发现未来。而对于这些背后的英雄们来说,只能说他们真的让“嫦娥”看得清,看得见;对得稳,使其飞行路径如同画中的轨迹;落得准,使其安全着陆,如同预定的计划一般完美无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