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在不到一年后,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但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少年有为破格提拔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对改革提出建议

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他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等。但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尽管如此,当时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高平侯张相如等,对于让一个年轻知识分子担任更高职位感到不满,他们用各种方式攻击贾谊,最终导致了他的 downfall 和离京师。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了他的仕途,如邓通这样的佞悻人物,也参与进攻,使得 贾谊受到重创,并最终被迫离开中央政治舞台。

心中的悲愤与归属感

在被迫远离中央政府之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失望。他曾经想辅佐天子干一番大事业,但现实却是因为一些人的嫉妒和偏见,而不得不接受命运所安排的一切。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些作品,其中包括《吊屈原赋》,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上另一位遭受排挤和背叛的人物屈原的情感同情,以及对于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

总结来看,无疑,这段经历对贾谊来说是一个极其痛苦且艰难的时候,它不仅剥夺了他继续发展才能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剥夺了他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并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忠诚”、“才能”以及“命运”的复杂性质,并思考这些概念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体现及评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