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交响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永嘉之乱,其先人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入梁出仕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间较久,后世因称他为刘舍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推定生于宋泰始初(公元466年左右),卒于梁普通元、二年(公元520年~公元521年)。李庆甲《刘勰卒年考》(1978年《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推定约生于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左右,卒于梁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前言》推定约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公元538 年~ 公元539 年)间。

《梁书·刘勰传》载,他的祖父刘灵真是“宋司空秀之弟也”。《宋书·刘秀之传》载,秀之是“刘穆之从兄子也”。《南史·刘勰传》则删去“宋司空秀之弟也”句。今人王元化等详考劉勰家世,认为《梁书》的说法不可信。 刘勰的家族并非高门。他父亲无官早逝,他自己家境清贫,不婚娶。他后入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佑,与其居处十余载。这一时期,他自幼“笃志好学”,在深研佛理的同时,又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从“齿在逾立”开始,他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在齐和帝中兴二三年间写成了著名文献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在选录萧统著名文学总集——《文选》,与撰写后的选文多有契合,这或许不是偶然。此外,当昭明太子死后,他奉敕与沙门慧震撰经,并且最终弃官为僧,以慧地为法号。他出家的不到一年便去世了。

与六朝以来儒佛交融混杂的思想潮流相符,一致的是他既业儒又染佛,因此他的思想是矛盾复杂。一种观点认为他严格保持儒学立场拒绝佛教思想混进,而另一种则认为以佛统儒,将两者融合。而综观他的生活态度来看,他虽然长期濡染佛理,但晚年的梦境显示其仍以孔儒为主。在晚年的努力中,如当太末令时政绩清晰;然而随着栋梁材希望破灭,最终遁入空门。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的身份,他虽然运用了"般若"一词,但基本上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儒家思想指导来阐述文学功用探讨规律。在上定林寺期间,还写过许多有关佛教方面的小品。 《梁书·刘勰传》记载:“为文长于佛理,为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当时高僧如僧柔、僧佑、超辩等墓碑都由他所撰。除此以外,只有两篇文字保存下来:一是唐初失传的其他作品,一是现存至今的大作——_ 文心雕龙_ 以及另一小作——灭惑论 和 —— _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_.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