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屏,清代诗人与官员,以字号著称于世。自幼才华横溢,少年时即以能诗名闻乡里。嘉庆九年中举人,道光二年进士出身。他曾任州县地方官,深知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最终因厌倦而辞官归隐。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对抗英军侵略的爱国热情在其笔下流淌成《三元里》和《三将军歌》等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更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张维屏生平简介:
1780年至1859年10月13日之间,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多个朝代。他以子树、南山及松心子为号,在晚年的自署中有珠海老渔、唱霞渔者之称。他出生于广东番禺地区,一度任湖北、江西的地方官,并曾署理南康知府。在他的仕途中,他始终保持着清廉,不耐烦于腐败重重的官场生活,因此选择辞职归隐。
他在家庭教育下接受良好的文化培养,从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能。当他十三岁时,就已名列童子试榜首,被誉为“粤东三子”中的一个,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这段经历使得他迅速崭露头角,在诗坛赢得了翁方纲等大师们的赞赏。
后来,他又创办了一所云泉山馆,与林伯桐等几位朋友共同研讨学问和艺术。此外,他还参与了宣南诗社,并且在鸦片战争期间写下了许多反对外敌侵略和赞颂人民抵抗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元里》和《三将军歌》。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
咸丰九年的秋天,当八旬高龄的人生回顾之际,他留下的遗言令人感慨:“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这句话充满了对生命短暂与文艺创作永恒价值观念的思考。而就在此前不久,即1859年10月13日,那一份未竟之书伴随着他的离去,而他的精神则如同画船般飘扬于文字世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