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在测绘与遥感领域卓越的专家,李德仁院士以其杰出的成就和对科研事业的深厚贡献,被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并列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他的荣誉连连攀升,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他多年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认可。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到自己的责任,也提及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作为一个聪明且勤奋的学生,李德仁自1957年进入大学学习测绘起,就展现出了他的学术潜力。毕业后,他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于1978年政策放宽后开始攻读研究生学位,最终在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前往德国深造,在那里用仅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项成果不仅解决了世界测量学上百年的难题,还开创了一种新的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方法,即著名的“李德仁法”。
尽管有着显赫的成就,但李德仁始终强调自己所取得的一切都是依赖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接力的结果。他认为,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知。他特别提到了他的两个重要导师:王之卓教授和阿克曼教授。王之卓是一位闻名遐迩的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而阿克曼则是一位来自德国的权威性人物。
对于这两位导师所给予他宝贵指导和支持,李德仁怀念至今。他回忆说:“王之卓教授有一段话我铭记一辈子,那就是关于科学研究要在向深部发展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这是他1987年提出来的;还有关于人才培养的一段道理,在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听老先生说,如果我有什么思想,就是要向我的学生不断学习。”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学生外,李德仁从两位导师身上还学会了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即将自己放在科研前沿去实践。在 德国期间,阿克曼鼓励他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更高水平。而回到国内之前,阿克曼建议他成为组织科研工作中的领军科学家,为国家需求服务。
正因为如此,当代许多青年人都受益于他的引领,让他们站在前沿进行跨越式研究。这也让我们明白,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接力传递,每个人的努力构成了整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81岁高龄仍然活跃于科研舞台上的李德仁,对自己的每一份成就尤其珍视。他骄傲地说:“我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教授或领导。”这一点体现出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磁场,将人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