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数据库激发李德仁院士呼吁师生共创前沿科技奇迹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院士不仅荣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称号,还被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殊荣,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到自己的责任,并深入探讨了中国的人才培养问题。回望他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从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一路走来,在1963年的毕业典礼上,他踏上了职业生涯的征途。直到1978年政策放宽后,他再次回到校园,攻读硕士学位,并在1981年完成博士论文,这一研究成果为解决误差可区分性这一全球测量学难题贡献了重要力量。

博士毕业后,李德仁返回祖国,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其他先进测绘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8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李德仁方法”,这是基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这一理论创新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各种精密测量领域。

李德仁凭借其天赋和勤奋,不断推动科研前沿。他在谈及科研时总是强调两个核心词汇——老师和学生。这两者对于他来说同样重要,无论是在学生还是教师角色下,他都深刻理解着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他的学术道路上,有两位导师给予他极大的影响。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王之卓教授,是一名著名航空摄影与遥感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他的博士生导师阿克曼教授,以其卓越智慧支持并激励了李德仁。当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研究生并鼓励去德国深造时,那份信任与支持成为改变命运的一抹光芒。在阿克曼教授那里,李德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而这份指导也让他明白,只有不断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才能保持学术上的竞争力。

对两位导师而言,他们都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情谊所铸就。而且,他们的话语如同指南针一样指引着人生的方向:王之卓关于科学研究要跨界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理念;阿克曼关于尊重学生、激发他们潜能以及独立思考的价值观。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 李德仁继续前行,把自己最好的心意传递给每一个跟随者。

除了尊重与关爱,更重要的是,“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这便是来自阿克曼那里的启示,也成了当代科学家的座右铭。在回忆往昔时,尽管面临挑战,但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尝试都是向更高境界迈进的一步。而现在,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们取得成绩时,即便身处八十高龄,此情此景仍旧令他感到无比骄傲,因为每一次成功都是继承和创新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他曾经培养过数百名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知名教授或领导人物,这些成果让他的生命得以延续,就像磁铁吸引金属一般,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