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石陶钧简介:军事家

石陶钧,(后改名石醉六),生于1880年3月28日,湖南省邵阳和安乡大树村(现新邵县潭府乡大树村)。天生聪慧,酷爱读书与思考。1886~1889 三年随父在其授课的私塾学习。1890~1894,由其三兄公溥课弟,从十三经开始,逐读《古文观止》、《资治通鉴》、《史记》、《汉书》、《读史方舆纪要》、《明臣言行录》、《近思录》等,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895~1902.12 江建霞到邵阳主持年度考试,石醉六第一次离开故乡到五十华里外的邵阳县城应试,考了史学词章,以第一名得为秀才,并且开始了他的科举考试生活。

成长之路[1]

第一次和江师见面时同去的还有蔡锷(原名蔡艮寅,后改名蔡松坡),这是他初识蔡锷,也是这次考上秀才的学生。蔡锷比石陶钧年幼两岁,他们与江师初次见面时,江师说:前途极危,不可埋头八股试帖功名不必在科举。一席话使石陶钧茅塞顿开,为他启示了一个新的宇宙和新的人生,同时他的人生也和蔡锷很难分开了。

江建霞先生送 石陶钧与其三兄进入长沙的校经书院,他在那里住在叶德辉家,从叶受经学,也是江师介绍的,他认为叶有考据之学以为可师。不久转入督学官署内萱圃,有藏书2万余册,他得以博览群书。江师要求他每读完一书即作读书纪要呈阅,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抽时间为 石陶钧指明得失,在先生的熏染下 石陶 钟发起并完成了许多自由研究。他人称赞他的“逡巡引退自叹弗如”。

1896年,在萱圃时由 江建霞介绍认识谭延闿,对 石 陶 钊十分敬佩,有“逡巡引退自叹弗如”的表白。这也是后来他们共同工作、共患难的一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些未来会成为重要人物的人,如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这些人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

1902年秋,他被派遣出国留学,当时他的梦想是在日本学习兵工技术,以独立民族武装抗击外侮。他努力学习至5月已能阅读一切日文,其间交往主要还是以湖南人为主,与黄兴、张孝准、蒋作宾等人的关系尤为密切。在东京士官学校毕业后,一直学习到见习士官毕业。

1911年的辛亥革命期间,他建议整理全国兵工厂,这是他素志夙愿,也是为了举大事打基础。当时铁路路权风潮劲吹,他参与讨论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最终决定支持谭延闿领导湘军北伐,而不是继续维护清朝统治。这一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但同时也让很多旧势力感到威胁,最终导致袁世凯复辟而不是建立共和政体。

从此以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各种不同的政治斗争不断发生,每一次事件都让Stone更坚定地相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但由于个人原因以及时代背景所限,在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Stone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选择流亡海外继续研究和写作,用心探索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来替代旧有的制度体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