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河南豫剧院院长索海燕

:从小戏迷到国宝级表演艺术家,索海燕的艺术之路充满了挑战与荣耀。她的故事,如同一部关于坚持与热爱的传奇。

在河南省近二百个专业艺术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名为河南海燕豫剧团。这支由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和丈夫冯顺英共同创立的剧团,在八年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总共演出2500多场。他们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剧目数量,从最初的四五个剧目发展到了20台不重样的大戏,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的演出装备,从十几个戏箱发展到了90多个。

这对夫妻在筹建时负债数十万元,但通过不断努力,不仅清偿了借款,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们还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他们经常性的演出基地。

索海燕自幼便是一个小戏迷,她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表演者。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开始倾听电线杆旁边高音喇叭播出的戏曲节目,这种深入人心的声音,让她忘记吃饭,只能用“如痴如迷”来形容她的状态。她后来考入磁县戏校,并且遇到了未来的丈夫冯顺英,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辛但充满激情的人生旅程。

在学校期间,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文武双全基本功,她和冯顺英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磁县豫剧团,然后又调至邯郸市东风剧团,再次调至济源市豫剧团,最终在1999年辞职,与冯顺英共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河南海燕豫剧团。

尽管当初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索海燕没有放弃,而是以一种更加坚定和执着的心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曾经拜师常香玉,这是一位有着极高影响力且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师。当时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战争期间,常香玉将个人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份慷慨让年轻的索海燕深受感动并产生强烈向往。

终于,在1991年,当索海扬凭借《花木兰》等作品获得金奖时,她见到了敬仰已久的大师常香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她参加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并最终获得胜利,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大师那份宽容与包容,以及对于不同流派人才的一视同仁。这一切都使得她更加坚信自己选择这个职业是正确的,无论未来如何,都不会后悔这一步。

随后的岁月里,即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压力严重到需要抵押房产甚至倾家荡产的地步,但是索 海 燕并没有退缩。她凭借坚韧不拔的情操,一点一点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培养出了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小伙伴——她的丈夫冯顺英。他作为外交事务负责人,对外拓展市场,为公司增添新的活力,也成为了支持家庭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现在,看着回顾过去,那些艰苦卓绝的情景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因为那些经历都是通往今天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当我们谈及今日之我,我所处位置——现任河南豫剧院院长——我始终保持着那种初心,那种对艺术世界永远渴望探究的心灵。我相信,每一步前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让我的生命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