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丰富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广大地区,共演出2500多场;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从起步时只有十几个戏箱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完整装备;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借款数十万元,并积累了资金;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有些地标已经成为他们常规演出的基地……这个剧团,就是由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担任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她的丈夫冯顺英负责外交事务。
自幼便是一个小戏迷,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1967年生人。她所处的地理位置临近河南安阳,与豫北生活习惯相似,她们爱好看豫剧。早年,小女孩索海燕就是一个对戏曲充满热情的小梦想家。在上小学期间,她就成了学校里“文艺尖子”。放学后,只要听到高音喇叭播报有戏曲节目,她就会站在电线杆旁边倾听,或是在广场上等待锣鼓响起,然后挤进去观看,全神贯注,如痴如醉,不忘吃饭。
1976年,当磁县戏校招生的时候,索海燕顺利进入了这所重要的戏曲学校,这也是她实现渴望唱戏梦想的一刻。该校虽然是一所县级办学,但很正规,以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为主,其中也包括了当年的同学后来结婚成家的冯顺英。
学校里的老师们几乎全是退休的大师,他们懂得艺术和技巧,对学生要求严格。不仅如此,他们还教导学生各种基本功,从唱腔到武打,一切都必须做得恰到好处。在这种浓厚而又严肃的情境中,索海燕练就了一身扎实且全面素质的人才基础。
1981年毕业后的那一天,一同被分配给磁县豫剧团工作的是她与冯顺英。这对夫妇随着时间一起调到了邯郸市东风剧团,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光阴。接着,又一起被调往济源市豫剧团工作直至1999年。当这对夫妻决定辞职并创立自己的舞台公司——名为“海燕”的 豫劇團 时,那份艰辛与努力已经积累出了丰硕果实。一路风风火火坎坷前行,无论是欢乐还是艰难,都未能阻挡他们追求艺术之路上的脚步。
幸运的是,她拜师学习于常香玉,是一位享誉业界久远的大师。这位常香玉不仅以其非凡的声音和深厚的情感赢得人们的心,也因其爱国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个人收入捐赠飞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而闻名遐迩。她对于那个小孩子心灵深处种下了一座崇高的丰碑。而为了见识一下自己敬仰已久的大师,这个10岁的小女孩一直期待14年,最终在1991年的“梨园杯”全国豫剧大赛中获得金奖,那位颁奖者正是她的偶像常香玉老师。在此刻,她激动得无法言语,只能够紧握着老师的手,让幸福流淌全身。此刻,她决定参加“香玉杯”艺术奖评选,但由于胆怯未敢申请直至常香玉亲自鼓励她参赛,并最终在1997年的第六届评选中荣获这一殊荣,此举再次印证了她作为一名优秀艺人的潜力与能力。
1998年6月6日,是一天将永远铭记于心。那天上午,在郑州的一个正式场合,由河南省文化厅、省文联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一次仪式上,被传授为徒之礼。按照传统程序,上司向下属鞠三躬,而就在这一瞬间,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新的挑战,也是一种新的希望。而那位75岁高龄却仍然保持着无比活力的常香玉大师,则用一种既温柔又坚定的方式告诫他的新弟子:“你要记住‘戲比天大’这句话。” 这句话暗示着作为农民要把地种好,就像工人要把工做好一样,我们这些艺人无论何时、何境遇,都必须把戲带出来,用我们的表演回馈社会,为养育我们衣食父母尽义务……
九 年过去,该词句依旧回荡在她的耳畔回响。但即便面临这样的考验与挑战,那股坚定不移的心态始终伴随着她前行。那一次拜师,更让她认识到了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维持自身价值,同时又不断超越自我?
创业之初,他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资金短缺、人员不足、新鲜血液缺乏等。他意识到了,要改变现状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和资源投入。他提出了组建自己的专业队伍计划,但他知道,即使有决心,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实施计划。当他向朋友们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反对,他被劝说放弃追逐梦想,因为即使成功,也可能意味着失去稳定的生活保障。但他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有一丝机会,就值得去尝试。他甚至拿出了自己所有财产中的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它意味着如果失败,将会失去一切。这只是故事的一个开端,而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