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提及中国古代先后出现的朝代中的陈友谅

中国古代先后出现的朝代中的反复提及沔阳渔家之子陈友谅的生平与其起兵反元的历程。陈友谅,第三子,少时读书略通文义,有卜者预言日后富贵。他曾任县小吏,但并不满足于此。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加入了黄蓬起义,初为簿书掾,后因功升为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他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然后又称平章政事。随后,他率军攻陷安庆、破龙兴、瑞州,并分兵攻取邵武、吉安等地。

在建汉称帝期间,长江以南只有陈友谅部最强。当朱元璋攻取太平,与他为邻时,他进攻池州,但被常遇春击败。赵普胜一度归附朱元璋,但又叛归徐寿辉,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和太平。

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设计离间赵普胜与陈友谅,最终导致赵普胜被杀。此战中,朱元璋乘机大败陳友謙於龍灣戰役後,陳友謙逃往江州,而他的部将陆秀夫投降给朱元璋。

随着战局的转变,当年的盟军开始瓦解,一些将领如吴宏、王溥和胡廷瑞纷纷投降给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两军再次交战于鄱阳湖,此役中 陈友謙的大舰队遭受重创,其弟陳善儿也被擒获。最后,在泾江口的一场战斗中,被飞箭射穿头颅身亡。

历史评价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士诚劫主胁下,不名不正,其心无日忘我。”而杨璟则赞道:“向者如陈、张之属,如今已非人力所能挽回。”

高岱评价:“观其龙江败归,还袭安庆;九江之失,大奔武昌……是皆败衄之后,用旬日之间而能陷城摧敌……”

谷应泰则总结说:“慨自元人失驭群雄蜂发逐鹿之夫所在都有。而同时并兴者,则有张士诚据吴徐贞一据蕲明玉珍据蜀方国珍等。”

从这些评价来看,可以看到各位史学家对当时形势以及各个英雄豪杰行动能力进行了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