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沔阳渔家之子,祖父陈千一原姓谢,因入赘陈家而改姓。他的父亲陈普才有五子,他排行第三。他早年读书,略通文义。在他少时,有卜者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日后定会富贵。”这话深入他的心中,使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1355年(至正十五年),徐寿辉遣将倪文俊破沔阳,陈友谅便加入红巾军,以功升为元帅。1357年(至正十七年),他乘机杀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平章政事。
随后,他率领军队攻陷安庆、龙兴等地,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等地。建立汉王号召下,将江南地区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当时,只有长江以南的地区是由朱元璋和其他势力控制,而不包括陈友谅的领土。
建汉称帝,当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他为邻。他们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冲突,最终导致双方大战。在一次战斗中,朱元璋设计让赵普胜离间于 陈友谅之间,最终导致赵普胜被杀,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1360年(至正二十)初,由于张士诚与朱元璋联盟的问题,两人的关系恶化。这促使陳友謹放弃太平城逃往江州,但最终还是被击败,被迫投降。此后,他继续反抗,并在1363年的鄱阳湖战役中遭到严重失败,最终死去,其部众瓦解,无人再敢效忠於此人。
历史评价方面,有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但又指出“友谅劫主胁下,不正名号,其心无日忘我”,表明虽然士诚自身实力强大,但若与朋友发生冲突则可能难以独善其身;还有朱元璋评价说,“吾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一举可定”。杨璟则认为,“向者如陈、张之属……造舟塞江河,大困而不馁,此非人力也”。
总体来说,从历史上来看,尽管陳友謹曾经是东方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内忧外患以及个人的决策失误,最终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