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名家李振乾:曲剧演绎传承与创新
1951年,李振乾在洛阳县第九区李家村首次登台,以《卷席筒》中的玉妮一角展现其初出茅庐的才华。随后,他在1953年的高跷表演中凭借精湛的武术功底和戏剧天赋,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57年,李振乾因在《花庭会》中的高文举角色获得了小有名气,这标志着他步入了一个新的艺术阶段。在此之后,他加入偃师市曲剧团,并开始接受京剧教练李保庭(艺名“李老八”)的指导。
1961年,李振乾拜师于曲剧大师刘景乐、张太玉和裴和尚,不仅学到了精湛的表演技巧,还学会了如何以创新理念塑造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同年,他凭借在《武则天》中的大太监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2年的洛阳地区会演中,《大对花庭》的优秀表现让他赢得了优秀奖,这是对他努力付出的肯定。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振乾不仅代表洛阳地区参加河南省样板戏学习,更是在中州剧院毕业汇报时以《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建波一角受到了省级文化部门的好评。
1973年的调动让他参与筹建洛阳地区曲剧团,并担任业务团长。他曾多次代表团参加全国性的活动,如1975年的《红色娘子军》,该作品在郑州剧院连续月余爆满,受到了一致好评。此外,他还创作并上演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逼婚》(1979)、《双晨花》(1980)、以及电影版的《背靴访帅》(1981)。
1982年,在北京的一次重要汇报演出中,李振乾分别饰演了窦九成、《攀龙附凤》的官丑攀子才及寇准,在京城获得了一致好评。京剧大师李万春先生赞赏道:“他的扮相俊美、音腔洪亮、身段干净利落,每做戏都恰到好处。”
自编导演并主 演多部自编自导自创作的曲折作品如 《周仁献嫂》、《寇准背靴》、《跑汴京》,这些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大型艺术家。1992年,其主唱之作 《五福临门》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国戏曲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人士之一。此外,该作品还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1998年,为丰富年度管理任务, 李振乾赶排个人专场展览,其中包括自己改编改进而又重新发挥之旧有经典——“刘海砍樵”,并且再次登台展示其非凡才能。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男主角,也是独特风格的地标性人物,是继承者们向往学习的地方。
经过六十余载从艺生涯后, 李振乾留给我们的是无数令人难忘的情感记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新颖理解与现代化推广。这位河南豫劇巨匠,以其卓越的人物塑造力,让人们对于古代故事充满期待,对于未知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从而将历史与现代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去欣赏生活,用心体验历史,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