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40年代,周桓选择了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程学校的校门,这一决定开启了他后来的戏剧生涯。毕业后的他,在军委技术部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1956年,他转业到了北京市文化局。这一年,也标志着他半个多世纪的戏剧旅程开始。
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周桓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他是《菊海竞渡——李万春回忆录》的执笔人之一,同时也参与编著了《梨园快语》、《小生隽杰叶盛兰》、《魏喜奎传》和《魏喜奎缅怀集》,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深刻反映了京剧艺术的精髓。除了文稿之外,他还组织了一系列专场演出和纪念活动,为京剧界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尽管随着年龄增长,周桓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出现在舞台上,但他的热情和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却从未减弱。他被誉为“离而不休的老人”和“梨园孺子牛”,这两种称号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京剧事业无尽忠诚与坚持。
周桓的一生,是一个关于追求、坚持与创新的大型历史画卷。在这个过程中,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重要的事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对于那些真正爱好者来说,他们的心永远属于那片古老而神圣的地方——梨园。而今,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位伟大的京剧史论研究者 周桓,以及他所代表的人类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