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术,蒙古兀良合部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他出生在一个有着丰富军事传统的家族。他的父亲兀良合台是元朝初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曾经参与过多次对外征战。
阿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父亲的带领下,他参加了许多战斗。在与南宋作战时,阿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智慧。1246年,他率兵攻打押赤城(今昆明)时,“潜师跃入”,展现了他机敏勇敢的一面。在攻打乾德哥城(今澄江)时,当他的父亲病倒后,他被委以重任,成功地守住了城市,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259年,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破宋境,以期北上与忽必烈所率主力会师于湖南长沙。宋军在横山寨、老苍关一线陈兵数万试图拦截,但阿术“潜自间道”绕出其后,“冲其中坚”,大破宋军,并成功突破阻拦。这场战斗证明了阿术不仅具有卓越的指挥能力,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并迅速作出决策。
随后几年的战争中,阿术继续担任先锋角色,与父親一起参与多场战斗,其中包括对抗李璮之乱,以及平定淮北地区。至元四年(1267),他作为襄阳之战的总指挥,不仅负责整个进攻过程,还亲自设计布防,对敌人构筑围困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襄阳陷落。此役结束后,世祖任命他为平章政事,并晋升为丞相伯颜等行中书省于荆湖,这标志着他成为元朝灭亡南宋的一个关键人物。
1268年正月,由于世祖下令增援十万人马,同时晋升为丞相伯颜、参政阿里海牙等行荆湖等路枢密院事于襄阳,而不是让他们驻扎待命,因此当伯颜考虑采取何种行动时,就咨询了自己的谋士——阿术。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有建议采取更安全路径,但由于历史教训以及可能失去此次机会而再也没有机会,因此最终决定进发。而当他们抵达大江北岸时,因为连续三天未能克服战略要点阳逻堡,即便使用马福建策迂回沦河入江,也未能成功,最终是通过改变计划,将部分船只调往岸边,与汉水沿岸形成新的前线,从而取得最后胜利。
接下来,他们渡江并继续向下游推进,最终直至芜湖附近与宋丞相贾似道交战。当两国使者来到元帐商讨和谈时,由于元方面需要准备更多力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挑战,所以决定拒绝和谈。但是,在丁家洲的大规模海陆联合作战中,即便遭遇强大的反击也不屈不挠,最终获得重大胜利,使得南宋元气大伤,而扬州及周边地区则逐渐失守。最终,在扬子桥上的火攻击及其后的焦山之役,再次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以及精湛手法,使得双方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对方实力,为最终灭亡铺平道路。此刻已经可以看清,如果没有这位蒙古人的英勇善谋,那么历史可能会走向另一种不同的方向。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这一切都是如何完美无瑕地发生,然后又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