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传京剧史论研究者兼京剧票友昆曲度曲家讲述了许姬在京剧现代戏经典唱段100首书籍中的故事

在1908年,我的父亲许省诗被派往淮安担任知县。随后,我跟随祖父许溎祥搬到杭州,在外公徐子静的指导下学习昆曲。我开始以老生为主,也尝试官生角色,唱法主要是宗叶怀庭一派,以四声和气著称。在那段时间里,我还学习了《弹词》、《酒楼》、《别母乱箭》等多部戏曲,其中尤其擅长《弹词》,并且学会了吹笛子。

1916年冬天,我在杭州初次遇见梅兰芳,并有幸观摩他演出的昆曲,如《佳期拷红》。1920年,我去天津工作,成为直隶省银行文书科的一员。在那里,我认识了著名的曲家恽兰荪,他教我度曲之道。我还曾在上海工作期间,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人共同演唱京剧和昆曲。

在天津居住十年的时间里,我曾于直隶财政厅秘书处任职,并结识了陈彦衡,这位专门研究皮黄唱腔的学者。他教授我吊嗓技巧,并帮助我深入研究谭鑫培的皮黄唱腔。在30年代初期,我搬到了上海与陈彦衡继续合作,我们一起出版了一些工尺谱。同时,我也参与了一些皮黄剧目的演出,如《空城计》、《捉放曹》、《探母坐宫》和《御碑亭》,严格遵循老谭的唱念规范。

此外,我的兴趣也包括收藏书画,与吴湖帆这样的收藏家交往密切。1931年起,我开始与梅兰芳合作,为他处理文墨事宜。当梅兰芳第二次北上时,我们一起去了天津,在那里我开始记录他的生活故事,最终出版了三卷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本书对他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梅兰芳定居北京护国寺街时,他聘请我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一员,还让我负责记录整理一些著作,比如《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以及梅兰芳先生的大量作品中包含大量关于他昆曲艺术内容的地方。此外,当我们去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并回程至莫斯科、列宁格勒表演时,有一次我掌握并带上了伴奏音带来进行昆曲《思凡》的演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无论是在寓所还是与朋友们清唱古代歌颂节日或情感之歌如朱家溍、邹慧兰等人,一直保持着崇光起司笛作为一种传统技术的手艺。而1978年美籍著名音乐家项馨吾归国探亲访问北京时,邀请北京当地乐队举办欢迎宴会,让项馨吾亲自撅笛独唱京剧经典歌单中的“[一枝花]”、“[货郎儿]”。而对于当时正在习舞于师傅梅卫红身上的散调“春农”,则由叶仰曦谱写配乐,而邹慧兰则编排舞蹈指导排练完成。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音乐知识,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京剧及其他相关艺术形式。

1983年,《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的第一版由中华书局出版,而1986年的合著作品——“忆艺术大师梅兰芳”——同样获得中国戏曲出版社发表。即便晚年的耳朵失聪之后仍旧坚持笔耕不辍,最终1994年的遗作—— 《许姬传艺坛漫录》(其中包含多篇论述京剧艺术)也是通过中华书局发表。此刻,即将走向生命尽头,但那些关于京剧历史发展及技艺修养的小小心思,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被后人的铭记。不久之后,那个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心灵就悄然离去了,但她的精神追求依然活跃于我们的文化海洋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