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青春的岁月里,深深地沉浸于庐剧的旋律之中,那是他的家乡文化的精髓,也是他心灵的寄托。1958年,他凭借对二胡技艺高超的才华,通过了安徽省艺校入学考试,这一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在那里,他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豪地回忆,当时自己对庐剧的热爱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黄梅戏,即便当时班上有四个人选择放弃,但他坚持不懈,一心想为这个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毕业那一年,当他准备展现自己的才能时,学校却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一消息让徐代泉感到迷惑和失望,因为按照常理,他应该被分配到庐剧团,而不是留校教书。但学校领导给出的解释让他接受:“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未能在其它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份决心一直伴随着徐代泉。
多年的等待终于过去,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重新招收庐剧班。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徐代泉没有放弃,他转向黄梅戏,以一种不懈努力来掌握这一新的领域。他采取了一种笨办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从老师口中听写谱子,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有效,最终成为 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作者之一。
从事戏曲音乐工作并非轻松,它充满挑战和艰辛。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的挫折还是日复一日的清贫生活,都无法阻止徐代泉投身于他的工作中。当作品需要寻找正确感觉时,他会陷入七八天内连一个音符都无法写出来的情形。而完成作品后那种陶醉之情,是难以言喻的事物。他曾说过自己的一生分为三部分:教学、创作、研究。作为客座教授,不仅在本校授课,还担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创作方面,则涉及多个不同的传统舞台艺术;而研究则包括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以及“泗州戲”、“安慶弹腔”劇種篇編纂者。
至今65岁高龄,徐代泉仍然活跃于教育界,同时继续致力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创作,为此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这些宝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