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驸马黄梅戏徐代泉在自然之声中寻找旋律的源HEAD

他的家乡流行唱黄梅戏,他小时候是浸润在黄梅戏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黄梅戏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庐剧,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黄梅戏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黄梅戏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黄梅戏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学无所用,没办法他只好下决心转向 黄梅戏。但庐剧音乐与黄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为了尽早掌握这个剧种,徐代泉采取了一個笨方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师上课时,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于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几岁的孩子學得還快,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又难的。苦是在熬人,不易;难则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人太多,而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那些長期以來跟隨著這個劇種而生的老師們,也許會對於未來有所担忧,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和困難的小路。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也许会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感到疲惫,但他们依然坚持,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说起安徽的一首歌,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创作了一首名叫《女驸马》的经典歌曲。这首歌以其优美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怀,让人们听着它,就好像置身于自然之中一样,可以听到鸟语花香,可以看到春天里绽放的大朵花朵。在这首歌里,每个音符每句词,都像是自然界的声音,都像是生命力的呼吸,让人忍不住想哭,却又忍不住想笑,是一种既悲伤又愉悦的心情。

徐代泉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外,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退休之后,现在还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为青年的学习提供帮助,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段充满汗水与热血,一段值得骄傲的一生。

尽管生活给予他的可能并不容易,但徐代泉从未放弃过追求梦想的心灵。那份执着,是一种对于美好东西永恒追求的心态,是一种对于生命价值永恒珍视的心态。在这样的心境中,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找到前进的勇气,无论风雨,只要有梦想,就不会迷失方向。这就是徐代泉身上那份特别光辉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会记住他的名字,并且愿意继续传颂下去的事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