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春秋时期的荆人,以玉璧闻名于世。据说,他在荆山发现一块璞玉,两次献给楚国君主,但都被误认为是石头,最终因欺君之罪遭受惩罚。在楚文王统治期间,卞和怀抱璞玉痛哭,而文王最终命令工匠打开这块玉石,竟然发现是一颗宝玉,这块宝玉后来被称为“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流传至赵惠文王手中,再经过秦昭王的求婚,最终演化成蔺相如与秦使之间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这段历史也被记录在《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中提到:“和氏璧,是天下共同传承的珍宝。”
历经多个朝代,“和氏之璧”不断易主,每次转移都伴随着血腥争夺。唐朝时,这样稀有的珍宝突然消失至今仍无踪迹。
关于“和氏之璇”的材质,一直有众说纷纭,有白玉、独山青金岩、蓝田青白云母等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极其罕见且色彩斑斓。此外,它代表了皇权的象征性意义。但即便如此,它既不能让封建帝王获得真正的神圣地位,也不能带来封建社会长久稳定,即使留给后人的则是卞和追求真实不屈服于权力高贵精神以及精湛的艺术技艺。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尊敬卞和作为“白玉祖师”,将他奉为“白玉真人”。古籍《太上经》中提到:“道积成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形无体,为真人。”因此,尽管卞去已逾千年,其美名与世俱生,其伟业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