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以荆人身份闻名,是和氏璧的发现者。据说卞和在荆山找到了一个璞玉,但他两次将它献给楚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最终因为欺君之罪遭到处死。后来,楚文王登基时,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哭泣,文王命工匠剖开了这个璞玉,原来里面藏着宝玉,这块宝玉就被称为“和氏之璧”。这块璧物经过多次更迭,最终传到了秦国。
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83年,“和氏璧”落入赵惠文王的手中。这让秦昭王感到不满,便派人去赵国提出了换取这块璇珹的条件,即十五座城镇,这一事件便成为了“价值连城”的典故,也因此演化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和氏璧,是天下共传宝也。”历经1600多年的时间,无论是哪个朝代的皇帝,都对这块宝石垂涎三尺。然而,在唐朝之后,这样稀有的珍品突然消失了,它究竟是什么材质,现在还不得而知,有人说是白玉、独山玉、蓝田玉等,但最终都没有定论。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种类型的宝石非常罕见,而且色彩绚丽。此外,这样的珠宝往往象征着皇权。但即使如此,它也无法确保封建帝王能够“受命于天”,也无法使封建社会永远昌盛。真正留给我们的则是一种求真务实、高贵精神,以及鉴定的高超技艺。在历史上,被尊称为“白玉祖师”的卞和,其美名与世长存,其伟业与时代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