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之手水污染的天敌

他突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让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华民族的祖先酿造了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而他,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的治理密码。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从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他的科研之路,却整整走了20多年。

跨界科研让他灵光一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时,曾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既学理科又学绘画和音乐的经历,他认为艺术上的修养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开拓了他的科学创新思维。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周少奇深有体会。

作为理工男,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比较感兴趣。他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一位博士后。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他在香港大学完成环境生物技术方向博士后研究,一边看教科书,一边做实验,不久入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开始新一轮工业化进程时,周少奇就注意到了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但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左右,由氮磷超标引起的事物富营养化日益突出,而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严重偏低往往还需辅以化学药剂容易造成事物混乱。

面对这一难题,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这时候,“跨界”研究让周少奇灵光一闪。他坚信,将之前所学知识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通过脱氮微生物,周少奇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里发现神奇效果,并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他不断研究摸索,为解决国际上同类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

由于超前的研究,使得周少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过即便到了拿工资倒贴科研份额,也没有丝毫退缩念头。他主动找设计院企业合作,将理论变成了图纸,然后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者。

对于工程而言,有价值成果要实现“六化”,才能最终实现实用性。大地才是真正实验室的一个地方。在这个世界里,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离开书斋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地面上。2002年至今,被选派挂职任局长助理,在85个县市区踏遍,每一次都是为了推广示范产业化应用的大展拳脚。在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巧难题,他领衔提出方案获得国家重点支持,最终取得重要突破为西部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