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剧留一个种子。”但这个种子却没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
省艺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个庐劇班,这中间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學無所用,不办法他只好下決心轉向黃梅戲。但是,這樣一來,他又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將自己對於音樂藝術的深厚感情融入到黃梅戲之中?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也需要許多努力。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难则难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正因如此,學戲曲音樂的人少而又少。和許多作曲家一樣,徐代泉一進入創作就是全身心、全部情感地投入。在創作時,他會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經歷去塑造角色,用自己的感情去引導聽眾。
尽管面對着種種困難,但徐代泉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他說:“我的一生做了三項工作,一是我教書,我曾任職於中國戲曲學院,是學校最有名望的一位教授;二是我創作,我為60幾部教材寫過歌詞,這些歌詞已經成為了一些新生的必備課程;三是我研究,我曾參與編纂《中國戲曲集成·安徽卷》,並獲得獎勵。”
現在65歲高齡的大師仍然活躍于舞台上,並且繼續傳承這個古老而美麗的藝術形式。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希望的地方,那裡每個人都是獨特,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新的開始。
对于未来,大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著時代發展,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這個文化遺產,更廣泛地推廣它。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梅戏,让更多的人喜愛它。”
總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创作还是传承,都有一群人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们就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那些不朽英雄。大师们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将这段历史铭刻在时间里,并将其传递给未来的世代。这是一段永恒的话题,是一首永不落幕的情诗,它以一种特殊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启示。
标签: 世界历史哲学家排名 、 1000年来最伟大的10位思想家 、 世界文化名人排名 、 中国的文化名人有哪些 、 中国十大文化名人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