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褒姒(bāosì)被广泛认为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著名女性,她的名字不详,是姒姓出身于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的女子。她的母亲是一个小宫女,在厉王发现后,被迫将她抛弃到河里,但幸运的是,一对卖弓箭和箭袋的人夫妻收养了她。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在征服褒国期间,得到一个巨大的美女作为降兵贡品,并立为妃,这位美女便是褒姒。她因其容貌而深得周幽王宠爱,不久后,她生下一子,名伯服。周幽王为了表达对她的喜爱,将原本的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废黜,由褒姒继任为新任的皇后的位置,而伯服则成为新的太子。
然而,由于褒姬本人并不适应宫廷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她心中充满了忧愁与复仇的情感。虽然平时很少露笑容,当偶尔露出微笑,那种艳丽迷人的笑容更让周幽王着迷,以至他愿意重赏谁能诱发她一笑,即可赏以千金。这时候,虢国石父献出了“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在骊山上燃起烽火并擂鼓声响,让各个国家都以为发生战争,便纷纷派兵来救援。当他们见到没有敌人,只有皇家游乐时才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构,他们又转身退回去,这场闹剧使得许多国家失去了信任,而当褒姬看到这些士兵像走马灯一样轮流过往,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颜,这份胜利让周幽王大喜,却也因此失去了天下的信任。
最终,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时,因为没有得到其他诸侯的大力支援,最终导致了 周幽王的死亡。在这个过程中,有传言说她也是战乱中的牺牲者,或许是在战乱之中遇难或被掳走。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评价道:“襃(即褿)好不好笑,小惠不足观。”这句话意味着尽管人们对于她的性格和外貌有不同的看法,但真正重要的是她的行为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唐代诗人胡曾的一首诗里,他这样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情况:“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关于如何因为一位女性引发全国动荡局面的画面。
标签: 现代最著名的国学大师 、 中国名人录的简介 、 中国历史名人排名 、 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人 、 世界10大文豪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