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中。她的声音如同古老河南的土地,丰富而深沉,却又透着一股前卫的气息。她不仅是河南省将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一员,更是一名创业者,一位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和无限憧憬的人。
自幼,她就被戏曲世界所吸引,在小学时期,就在电线杆旁听戏曲节目,广场上只要有锣鼓声,她就会挤进去看。1976年,她入读了磁县戏校,这里是她梦想成真的起点。在这里,她遇见了未来的丈夫冯顺英,他们一起经历了八年的磨砺,成为了一对备受瞩目的夫妻。
他们曾经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但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从最初只有十几个戲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戲箱的演出装备;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并积累了资金;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有些台口已经成为他们常态定的基地。这一切都证明,他们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这个行业贡献着力量。
索海燕还有幸拜师常香玉,这位豫剧界的一代宗师,不仅给予她艺术上的指导,还影响了她的生活哲学。当1991年索海燕荣获“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金奖时,那是她与常老师相遇的一个重要节点。此后,索海燕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最终在1996年获得“香玉杯艺术奖”,这是她人生中一个重大成就,也是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认可。
1998年6月6日,是索海燕终身难忘的一天。那天上午,常香玉收取索海燕为徒的大典举行。在这盛大的仪式上,常大师发表了一番深刻的话语:“我所以收你为徒,因为你是一个品德良好、艺术素质优秀的青年演员。我愿意把我会的事情传授给你。”这段话,让索海燕记住了一辈子的教诲:“戏比天大”,要用自己的表演回报人民,对得起养活我们的衣食父母。
虽然创业初期面临种种困难,但没有阻止过这样一位坚韧的人。最终,在亲友们反对的情况下,索海燕还是决定独自办起了一个民营剧团,用自己倾家荡产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她抵押房产,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这个事业之上。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对音乐和舞蹈无尽热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永远向往的心灵追求。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人物代表 、 中国千年出了三个伟人 、 世界十大思想家是谁 、 当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 、 人与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