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给元素测基因的人是否正是房县教育科研网中最耀眼的星辰

在房县教育科研网的引领下,朱祥坤致力于为元素测定其“基因”,这一工作是否充满了意义呢?他曾被问到这个问题,但总是以一副淡定的态度回答:“我不知道。” 从星空到地球,朱祥坔与同位素的故事始于对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兴趣。1998年,一篇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提出了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探索火星生命迹象,这激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共鸣。当时,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非金属元素上,如碳、氮、氧和硫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实验室开始扩展至金属稳定同位素领域,其中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小组,即朱祥坔所在的团队。 “一个元素被生物利用后,其‘基因’会发生变化,与原来的不同。在铁元素中,我们发现了这种关系。”回忆当年,他说。

2002年,朱祥坔回到中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踏上了实地的地球科学之路。他坚持不懈,用行动证明“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地球科学研究中,不乏野外考察。朱祥坔描述他的工作如侦探一般,“你得先有一个预设,在野外看到现象后尝试去解释,再到实验室中测量、验证、倒推。” 这份辛勤付出的结果,是一些令人难忘的记忆和宝贵的地质样本。他带领团队前往南太平洋岛屿采集样品,那里的铬铁矿深邃而危险,他们如获至宝般收集石块,却又面临重物和艰苦环境的问题。

20多年的努力之后,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宣布更新铅标准原子量时,将基于朱祥 坤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这让他对于一直忙碌但似乎无用功感到欣慰。“基础研究是根基,无论是在矿产资源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离不开这些理论框架。”

近期,他领导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建立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而且,这些成果还开辟了新的矿床学研究途径,对复杂矿床形成机理有更深入理解。

对基础研究“无用”的大用价值,朱祥 坤认识到了,只要坚持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就能贡献力量。他的一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精神,让他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获得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是他事业初期最重要的支持。那两项资金为他的独立科研奠定了基础,他说那是“第一桶金”。

从此以后,在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他主持六个项目,并参与两个创新群体项目。在一次成功实验中,他们通过古海洋沉积岩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最终发现了一次古代氧化事件,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观念,为早期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提供新视角。(甘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