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武生之名响彻京剧史册李胜素以网红之姿为网京剧增添了一抹现代色彩其专辑更是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典范

李万春,武生之名响彻京剧史册;原名李伯,小名长顺,字鹏举,鸣举。曾用艺名客串李。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

四岁随父母迁居上海。六岁上学读书,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戏。他除了接受家传外,还先后受教于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项鼎新等老师学《珠帘寨》、《碰碑》、《洪羊洞》、《逍遥津》、《斩黄袍》、《状元谱》、《盗宗卷》、《乌龙院》等。

七岁就在上海以“客串李”为艺名在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献艺饰仙童,表演五子夺魁。自此随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戏,八岁时便由其老姨陪同在芜湖、安庆、扬州、无锡、苏州等地演出。

十二岁,他得到了梅兰芳的提携,在梅剧团搭班到沪演出《林冲夜奔》,更是受益匪浅。在京剧界,他不仅深得马连良青睐,还从应宝莲学习了《目莲救母》,这虽为老旦戏,但刘清提有接叉、摔踝子并从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

他边演出边广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马连良等名家作看戏后的总结指导,而且他文戏问艺余叔岩,武戏投师杨小楼,都认真传艺,并收认他为螟蛉义子。1926年,他得到梅兰芳的提携,再次搭班到沪,与梅先生合作,《林冲夜奔》的成功,使他的声誉大增。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排演独有的新剧目,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和一些其他创新作品。他还创办了一所自己的艺术学校,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京剧带来的艺术魅力。

1957年被错误地划定为“右派”,之后又多次遭遇政治波折,最终在1979年能够回到北京重新开始他的艺术生活。在1980年代,他继续活跃于舞台上,为京剧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继承者。在他的生命最后几年的时间里,他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未来的一代京剧人才充满信心。而现在,我们可以回顾和学习这一辉煌事迹,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用来推动我们自己的事业前进,为这个古老而伟大的舞蹈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