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被黄沙裸露的城市边缘,天津港务局的一位职员成为了京剧票友世界的重要一员。他的父亲,一位擅长胡琴演奏的人物,早年便将家中变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在孙志宏还是个12岁的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亲请来了常来家中吊嗓的孟昭霖先生,让他指导这位未来的票友。孟昭霖对孙志宏说:“老生唱腔吐字要拒绝‘包音’,行腔要避免拖泥带水,不应脱离剧情、人物,为唱而唱,而非哗众取宠。”他还强调了唱腔节奏的问题,要紧凑如同“一块板”,既学余派,又学杨派的话语节奏,都需精准。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孙志宏18岁时,他拜入了周福隽门下。这位71岁高龄却依旧精力旺盛的师傅,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他教导孙志宏学习余派,但当后者尝试模仿《乌盆记》时,被周福隽严厉指出每一个字都有误。周福隽用画坐标图来教授孙志宏,每个字都需要精确到小节线和音高,把每个字点清晰地画出来分析研究。这是一种脱胎换骨、忘掉其他一切,只专注于余派技巧的学习方法。
孙志宏在这样的严格训练下坚持6年,直至周福隽逝世,在此期间,他掌握了《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12部戏曲。此后,他又托人介绍拜访了杨乃彭,这位师傅教给他《坐宫》、《碰碑》的技艺。2000年,阳光洒在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上,那里有一名从事港务工作的人儿,却以其对京剧艺术深厚热爱和不懈努力,为票友世界添上了新的篇章。
标签: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 世界十大人物传记 、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印度吗 、 10个珍惜时间名人小故事 、 世界历史名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