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受到父辈影响,深厚的戏曲情怀伴随着成长。1913年毕业于浙江四明会计专科学校后,张肖伧顺利考入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计核局任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忘初心,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向谭派名师陈秀华学习《捉放曹》等须生戏,并与当时的京剧界大腕如溥侗、朱素云、孙菊仙、赵子敬等人交往密切。张肖伧常去听京华名角表演,也经常写剧评和剧讯。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了撰写《燕尘菊影录》的工作,这是一部记录伶人的小传书。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间,他又完成了编著《菊部丛谈》的任务。这本书由大东书店出版,并且得到了梅兰芳先生题签书名和贾璧云先生绘制封面的支持。这本书对清代末期到民国初年的“歌曲之趋势”、“伶工之派别”以及“艺术之源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为我们了解那一时代戏曲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十四年前后,张肖伧担任主编职务,在上海主办《武进商报》的“戏剧特刊”。此外,在上海交通银行期间,他还与张古愚合编过《戏剧旬刊》、《十日戏剧》等期刊。此外,还在上海出版过《半月戏剧》、《戲劇旬刊》,并以不同的笔名,如肖伧、倩倩室主人、玉泓、霜红、高隐庐主人等为各类报刊撰写了一千多篇剧评文章,与冯小隐、冯叔鸾、郑过宜齐名,被誉为“四大金刚”。
抗战胜利后,张肖伧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告梨园及艺界》,在文中他高度评价那些坚持民族气节,不演坏戏的人物,如程砚秋和梅兰芳,他们的事迹给整个戲劇界留下了深刻印象。